2月12日晚间,美国1月通胀数据公布,CPI同比超预期反弹至3%,核心CPI同比超预期反弹至3.3%。

受CPI数据影响,CME利率期货统计今年唯一的一次降息预期推后至10月。同时,2年和10年美债收益率短线分别大幅上行7bp、11bp至4.35%、4.64%;美元指数上行0.3%至108.3;标普500期货下跌1.0%。

1月通胀数据为何反弹?还有哪些因素在支持二次通胀?
1月CPI反映了什么?没反映什么?首先,年初通胀本容易上行。年初是广泛商品和服务(如汽车保费、处方药价格等)集中调价的窗口,且假期前后的特殊消费行为可能带来干扰。近六年中,有五年1月CPI环比都出现了上涨。

其次,从结构上看,核心服务项仍是主要支撑,但能源、食品,及核心商品本月都是正向贡献。

能源方面,1月美国对俄罗斯实施新一轮制裁,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最高升至83美元/桶,推高了油价及运输成本。见闻VIP文章曾讨论,美国CPI能源分项与国际油价高度相关。
核心商品方面,二手车环比从0.8%升至2.2%,汽车保险从0.5%上升至2%,提供了最大环比贡献,主要是涨价所致。
核心服务方面,房租与等价租金增速缓慢回落,环比分别为0.35%、0.31%,但绝对水平仍高。

剔除住房后的“超核心服务”则继续走强,运输服务、娱乐服务等分项价格都出现上升。

过去两年,移民加入就业市场填补了中低端服务业职位空缺,带动薪资逐步回落。

但未来随着移民力量的褪去,美国劳动力供给重新面临下降,薪资通胀可能重燃。
1月非农平均时薪环比增长0.5%,高于前值和预期值0.3%;同比增长4.1%,也高于预期值3.8%和前值3.9%,似乎已经有所显现。

根据前文所述,1月CPI数据反弹更多是调价因素所致,还未实际反应特朗普关税政策带来的变化。
但在预期层面,市场已开始消化未来一年更高的通胀预期。
